学院概况

缘深缘浅:撬动世界的支点与力量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24点击:

       十几年前刚刚工作时,一位大学同窗曾在电话里跟我聊起工作的意义。她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工作,同时也是一位律师。彼时的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不可能改变谁,也改变不了什么。然后她直言不讳地问我:“你觉得你现在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能改变什么?”我说:“我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是觉得在自己的从教生涯里能影响几个学生也算是自己的贡献了,毕竟她们还可能影响更多的人。”

       那时的自己说不出太高深的道理,只是懵懂地觉得“影响与被影响”是一种不可强求的缘分。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当年的感觉是对的:在价值观多元的世界里,对于平凡的自己来说,教育的规模效应很难抓住,脚踏实地的选择应该是做“走心”的教育——对缘深者的精耕细作,对缘浅者的身教辐射。

       走心的教育需要勇于剖析自己,敢于分享教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不仅仅是讲台和课桌的距离,还包括因年龄而产生的代沟。弥合代沟的手段也许有很多,但我个人觉得放下为师者的架子,讲讲自己的糗事和走过的弯路会让学生快速找到“同类”的共鸣。当他知道你也会用脑袋开鸡蛋、知道你曾经的叛逆、知道那些显而易见的选项也会被你完美错过之时,你的故事里的经验与教训就会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可接受。反省思维是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敢于自嘲是内心强大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者必须要学会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所以,当为师者可以真诚而深刻地剖析自己的弱点之时、当为师者不惧呈现和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之时,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已经在进行时了。

       走心的教育需要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行动。追求卓越既是当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是所有为师者对学生最真切地期待,然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却是人性使然。学生们不缺少这方面的价值观教育,他们需要的是追求卓越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指引。在这个问题上,身教的力量绝对重于言传。我会告诉他们身为“乐盲”的自己是如何挑战钢琴曲的,告诉他们每周承担三十节教学任务的同时是如何坚持100天英语报刊阅读的,告诉他们自己博士毕业后每年给自己设置的网络课程学习任务是如何完成的,告诉他们自己未来要挑战的目标和行动计划……这些内容对于缘深者他定会积极模仿,即便是缘浅者,也会知道人生有另外一种选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如同我相信:当自己年复一年地晒出自己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月捐证书之时,孩子们会懂得“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表达善意,无关贫富。”

   

       走心的教育既在课内也在课外。对于教师来说,育人的主阵地一定是课堂。因为那是与学生交流最多、最深入的空间和平台:缘深者在课下会主动与你交流,而对于缘浅者,课堂也许是师生交流的唯一渠道。所以,我一直努力去打造“走心”的专业课,也一直在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能力的融合机制。与此同时,课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育人阵地,因为孩子们被对待的方式很可能就是他们日后对待别人的方式。所以,真诚、宽容、与人为善等等所有这些值得追求的价值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才能潜移默化的实现。建设性的批判、“明亮的对话”一直是我坚持的原则,因为这不仅是法科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是公共对话的基础、是现代“民主”的基石。

       走心的教育需要借助“语言”和“仪式”。无论缘深缘浅,我们都注定是学生生命里的过客。如果真的想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痕迹”,那么就要足够“特别”。为了塑造这种“特别”,我努力让每门课都有自己的特色“名言”,在结课时也会尽力选择特殊的修辞来表达对课程本身的总结和对学生未来的期待。在今年法学1604班同学毕业之际,作为班主任,我为他们策划了三项毕业纪念活动:写给他们的毕业寄语、设计并自费定制了铜制书签尺作为班级纪念礼物、组织“云合唱”表达对学院和老师的感谢之情。很多平时被认为是说教的大道理放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来说,他们会觉得语重心长;把独立人格的养成之道和公共说理的精髓刻在铜制书签尺上,即便不能成为他们的信仰和座右铭,也会成为他们“眼熟能详”的观念;把自己填词的歌曲放进他们毕业的记忆里,即便无法“不朽”,也是难以抹杀的“客观真实”。特殊时刻的特别仪式是教育可以“走心”的最佳时空。





       走心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成长。从教十余载,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我也在成长。因为“走心”,所以我必须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才可以期待学生去追求卓越。因为“走心”,我越来越多地听到毕业生跟我讲:“老师,我记得您当年说……”。因为“走心”,我也越来越多地收到“走心”的祝福。当学生发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跟我汇报时,我才知道自己当年的一句话、一篇论文可以产生如此强大的能量和动力。当学生骑行到西藏并在当地匿名发来明信片时,我才恍然记起多年前自己在课堂上提及的“夙愿”。如果我说那些明信片上的地点与我当年提及的地名分毫不差,您会不会相信那些曾经看起来的“缘浅”,其实用情至深?——所有这些都是我前行的动力,是平凡的教书生涯赋予我的撬动这个世界的支点与力量!